农民

掌声三次打断发言!这位农民代表说了什么?乡村振兴的“真心话”

3月7日上午,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南厅的暖气似乎格外炙热。当皮肤黝黑的张建国代表用布满老茧的手扶正话筒时,台下200多位代表不约而同放下了茶杯。这位来自豫东平原的种粮大户,在发言第8分钟时突然提高声调:"不能让种地的人总想着进城打工,要让城里人羡慕我们当农民!"雷

乡村 农民 代表 张建国 庄稼汉 2025-03-09 20:51  13

农民安心了!3月丧葬新政不搞一刀切,尊重传统更护生态

春耕时节,一则来自北京的重磅消息让无数农民放下了悬着的心。3月1日正式实施的《关于深化农村丧葬改革的指导意见》,用16页文件为延续千年的农村丧葬习俗划定了新时代坐标。这份被乡亲们称作"最接地气的改革方案",首次将全国农村划分为三类管理区,让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找

生态 新政 农民 丧葬 丧葬习俗 2025-03-09 00:27  15

直击农民痛点,“娶不起,死不起”,农业部部长发声,该咋办?

这些年,咱国家经济飞速发展,农村也跟着大变样,农民收入蹭蹭往上涨。好多小县城的消费水平,都快赶上一二线城市了,农村里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,看着可气派了。按道理说,日子好了,大家该开开心心的,可为啥还有农民抱怨 “太难了” 呢?这背后可不只是收入的事儿,还有些藏

农民 死不起 韩俊 农业部 农业部部长 2025-03-10 09:10  13

农民种地真的不挣钱?真相惊呆了众人!附加种田出路计划书!

长久以来,“农民种地不挣钱”似乎成了一种普遍认知。在不少人眼中,农民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,辛苦劳作一年,扣除种子、化肥、农药等成本,所剩无几。风调雨顺时,或许还能勉强维持生计;一旦遭遇天灾,更是可能血本无归。像在一些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地区,小麦、玉米价格相对稳定但

茶叶 农民 计划书 农民种地 出路计划书 2025-03-10 02:30  16

贯彻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系列报道之二——稳住粮价“基本盘”,守好农民“钱袋子”

“民以食为天”。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关系到老百姓的一日三餐,更关系到农民耕作一年的收入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综合施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,稳定市场供需,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,维护好农民利益。在政策托底、政企联动、科技强基、平台赋能的“

甘蔗 浠水县 农民 浠水 粮价 2025-03-10 07:11  15

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

食为政首,粮安天下。2024年,我国粮食产量迈上了1.4万亿斤的新台阶,连续10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。全国政协委员、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冷向阳表示,将粮食产量保持在1.4万亿斤左右作为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,充分彰显了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坚定决心。

农业 农村 农民 东浩 崔海洋 2025-03-10 06:49  15

金色稻浪里的银发守望——谁来守护中国农民的晚年尊严

在皖北平原的晨雾中,七旬的王老汉正在弯腰查看麦穗,风湿变形的指节与金黄的麦芒相互映衬。这位种出过万斤粮的"种田能手",此刻正为每月128元的基础养老金发愁——这仅相当于城市退休金的二十分之一。这不是个例,而是中国2.67亿农村老人的集体困境: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

银发 农民 浙江安吉 金色稻浪 稻浪 2025-03-09 21:39  14

农民养老金每月143元 vs 职工上万元:1.3亿老人尊严值多少钱?

全国人大代表赵冬苓的一句调研实录:“我公公赶集半天,只舍得买一把韭菜。”在2025年两会期间掀起巨浪。当上海老人用1400元养老金喝咖啡时,陕西农村的老李头正攥着133元,纠结着是否把高血压药剂量减半。这不仅是数字的差距,更是1.3亿农村老人尊严的量化——他们

老人 养老金 赵冬苓 农民 王秀兰 2025-03-09 20:16  14

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:从1982年到2025年,面临挑战与变革!

上世纪70年代末,中国的农村正经历着一场沉闷而焦灼的困境。人民公社体制下,农民集体劳动,产出却和自己的努力没有直接关系,久而久之,大家的积极性越来越低。田里庄稼长得半高不高,甚至有人戏言:“干多干少一个样,干好干坏都白干。”

农业 农民 月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联产承包责任制 2025-03-09 20:03  14

包产到户不是单干一条路,而是农民可以选择千万条路!

“条条大路通罗马”,这是古罗马人的智慧结晶。我常常想起这句话,尤其是在谈论咱们中国农村改革的时候。作为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社会变迁的文化研究者,我觉得这句话特别贴切——包产到户绝不是让农民走上单干的独木桥,而是为他们开辟了千万条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。

农民 农村劳动力 条条大路通罗马 万能药 城镇化进程 2025-03-09 20:05  14